处在外部环境中的将领,自身的命运常常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选择是否敢于以身犯险,采取极端行动,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如果将领心中充满对死亡的决绝,那么采取这种风险行为或许能使其在短期内获得胜利,进而为自己赢得逆袭的机会。然而,这样的选择风险巨大,尤其是可能引发上司的愤怒与不满。汉朝的刘邦与其麾下的大将韩信之间的关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终,韩信因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对刘邦的命令表现出不屑和不敬而遭到了致命的惩罚,被刘邦亲自处死,显示了权力游戏的残酷和无情。
另一位将领白起的经历同样可圈可点。他身为秦昭襄王的手下,而这位君王性格极为多疑。在他年轻时曾遭遇挫折,即使后来继位,国家大政仍然大部分掌握在其母亲芈月和舅舅魏冉手中。在范雎的精明提点下,秦昭襄王逐渐开始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但心中依然对失去权力充满恐惧。范雎的话如同一把双刃剑,虽然使秦昭襄王警醒,但同时也让他在朝堂之上倍感颜面尽失。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秦昭襄王开始削弱周围人的影响力,甚至连自己的母亲和舅舅也未能幸免。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不得不严格执行秦昭襄王的命令,因为一旦选择背叛,就可能迎来更加迅速而残酷的死亡。他深知背后隐藏的权力博弈,绝对不能得罪秦昭襄王,也更不能触怒那些权势滔天的治理者。缺乏支持的武将,即便再英勇,也难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白起不得不忍痛割舍,不再攻打赵国,选择听从命令返回。
展开剩余54%对于白起来说,征服赵国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胜利。尽管在长平之战后他曾提议灭赵,但赵国的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北方名将李牧仍在,赵国依旧有着强大的军事底蕴。他了解到,即使独自出击攻击赵国,就算取得胜利,也未必能够彻底消灭这个敌国。而在没有秦昭襄王的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擅自出兵可能带来迅速死亡的风险。再者,宰相范雎与白起的关系并不融洽,他对白起的权力渴求十分警惕,不希望看到白起在朝中获得过多权力。因此,白起深知自己不得不遵循命令,违抗指令只会引来更多麻烦。即使在此后秦昭襄王再次传令白起去灭赵,白起因种种顾虑选择了拒绝,最终以被赐死的结局收场。
在这一系列波诡云谲的事件中,白起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秦昭襄王的态度与决心。他不能简单粗暴地违抗君王的命令,这是武将生存的无形法则。对于白起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追求战场上的胜利,而是如何保全自身的性命。尽管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但在没有君主强大支持的情况下,任何一位武将都难以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持久的胜利。白起的生死最终未必源于他的英勇与智慧,而更是被命运的无情铁律所左右。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